了解家中老人專題
伙伴關係支撐愛的勞務,失智症照顧者潛在壓力亟待資源

依據國發會資料:105年底台灣失智總人口數已來到26萬人,等於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者,人數還在不斷攀升中。另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我國高達90%的失智患者是留在家中,由家人照顧。然而每位失智者的背後,至少需要1.5位家庭照顧者協助,甚至全家總動員。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雖然是家庭成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卻也是每位為人子女心中無法推卸的「愛的勞務」。

政策性援助刻不容緩
許多文獻指出,家庭照顧者其實是另一群「潛在案主」,他們的照顧是出於對家人的愛,沒有薪水、沒有假期,用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來換取家人生命的完整與延續,然而卻常使自己陷入生病與身體功能缺損的危機,就這樣日復一日,沒有任何休假的照顧工作,身上所扛的責任與壓力是十分的巨大。從報章雜誌報導照顧者憾事不斷竄出,就可證明家庭照護的工作長久以來沒有被社會大眾所重視!

長期照顧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照顧者常會受到失智者病情及情緒的影響,而情緒通常以「負向」的居多。家庭照顧的內容舉凡老人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乃至於傷病的照顧,全都包含在內;其工作性質瑣碎、繁重、複雜、長期而漫長。然而失智症的病程通常約五到十年,甚至有些長到十五年,在缺乏照顧的資源情況下,照顧者常需獨自撐起重擔,因此產生了許多潛在的壓力,再加上支持系統缺乏、無法得到足夠的休息與放鬆,容易導致挫折感增加及焦慮緊張的情形,也可能伴隨著出現頭痛、失眠等生理反應,進而影響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家庭關係、老人關係、社會生活、經濟及工作等層面的問題。照顧失智症個案長時間的付出,若沒有政策性支援與援助常是無法長久持續。

照顧者八成是女性
日人小澤勳(2007)指出,根據「失智老人之家屬互援會」的調查結果,負責失智老人在宅照顧的人有八成是女性,失智老人與照顧者之間最常見的關係是「公婆與媳婦」。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狀況,華人文化中,照顧公婆是媳婦無法逃避的壓力,特別是「長媳」。全國約有76萬名的家庭照顧者,其中有7成以上是女性,平均照顧長達九點九年,每天照顧約十三點六小時,沒有喘息、休假,身心承受極大的壓力。

典型的「照顧生涯」中,照顧的需求和壓力會隨著阿茲海默症病情的加重,有很大的變化,可是照顧者可能會在任何階段中發生憂鬱症的情形。含五項以上之狀況,時間持續達兩週,就需要請求專業協助:

.嚴重焦慮或擔心
.明顯的體重增加或減輕
.思考、專注、回憶或做決定有困難
.頭痛、腹部不適,或其他部位明顯疼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對平日的活動失去興趣
.哀傷
.絕望
.無助
.對性交失去興趣
.性交障礙
.怠惰遲鈍或焦躁不安
.失眠或過度嗜睡
.想到死亡或自殺

照顧失智老人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建立生活常模,減少日常生活產生混亂的狀況,讓失智症老人有較多的安全保障。

(二)維持自尊,盡量讓失智症老人獨立生活,維持失智症老人獨立的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儘量讓獨立生活的時間愈長愈好,同時在整個過程中,盡量維持失智症老人的自尊,並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接著就是要幫助失智症老人維持尊嚴,「在這裡每一個被照護的長者都是有感覺的人,照護職員的不當言語或行動,都會讓他們覺得受傷,應避免失智症者在場時討論他的情形」。

(三)賦予簡單工作,要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嘗試給失智症者一些簡單的工作,以免他們產生混淆,而無法下決定。

(四)保持幽默,照顧護失智症者時「要保持幽默感」,幽默可以讓生活壓力有一個良好的抒解。

我們需要脫離將自己標籤為照顧者和受苦者,朝照顧的伙伴關係走,陪伴失智患者,成為生命旅程中的照顧伙伴。(認識家中老人系列報導)
信義雙福跨步走 教會學界實務者經驗分享

2017年2月13日、14日兩天,台灣信義會總會社福委員會假南山人壽教育訓練中心舉辦2017信義雙福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主題為「社區服務趨勢及實務與福音」,邀約79位教會牧者、執事及同工參加。

本次研討會的主要內容分為三大部份:1.教會如何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的定位與服務。2.社區經營實務分享 3.採用Open Space分組討論方式進行研討。

會中邀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陳宇嘉副教授分享高齡化少子化社會議題時,提到少子化不單單是台灣的問題,也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目前台灣大部分的民眾大多沒有意識到嬰兒潮與少子化所帶來的高齡化社會危機,教會亦是。

為了讓牧長們更了解高齡化存在的社會危機,陳宇嘉副教授從戰後台灣地區的人口結構演變與退休潮所帶來的衝擊,與牧者們分享教會應如何面對少子化所帶來的挑戰。當中又以open space的討論最為熱烈,雖然時間緊迫,但每位牧者、執事同工們都熱烈的參與,提出了許多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其中以「如何推動教會中的中老年人參與服務老人事工」是牧長們非常關注的議題。

研討會也邀請三峽復興堂丁帥之牧師、及烏日聖光堂顏添祥牧師,來分享課輔班經驗。丁帥之牧師提到當初想成立課輔班完全是誤打誤撞,只因為一個下雨天,看到有幾個小孩子,淋著雨在街頭遊蕩,其中一個帶頭的,手上還拿著一根香菸,催後面的走快一點,這一幕觸動了他,開始想著我能夠為這些孩子做些什麼?

丁牧師提到許多人看他表面上好像很風光,但其實一路走來盡是跌跌撞撞的經驗累積。從一開始的沒有人支持甚至還有會友威脅著要趕他離開教會,到現在課輔班有100多位學童的成果。這一路走來就好像摸著石頭過河一樣,中間有許多的辛酸跟困難是沒有人能夠理解、沒人看見,就好比詩篇說的「含淚撒種到歡喜收割的過程」,沒人知道。

在今年的研討會活動辦理過程中,雙福基金會再一次的自我突破,以不同於往年的模式,改以結合專題演講、實務經驗分享及雙向溝通討論等三部份來進行,從與會的牧長踴躍,及牧長們熱烈的回應與提出建言,我們感受到牧長們對今年研討會的期待與要求,期盼明年能持續提供給大家更深層、更高品質的教育訓練。

吳美子守護弱勢長輩 視如己親樂在其中

6年來,守護著六腳鄉的弱勢長輩一切樂在其中,最大成就是看見長輩吃得健康、快樂地生活,現年38歲的吳美子,與擔任水電師傅的丈夫育有3名小孩,均已國高中生,可以獨立管理自己;6年前在加油站打工貼補家用,當時因居服員客人的鼓勵,喜歡有挑戰性工作的她,毅然接受居服員的訓練。

吳美子全心投入居服員工作,在六腳鄉負責6名弱勢長輩備餐、打掃家園的工作,1週6天,從新港鄉騎車近半個小時至六腳鄉服務,6年來幾乎風雨無阻,不覺得辛苦,長輩對待如同親人一般,讓她甘之如飴。

吳美子服務弱勢長輩,樂在其中,她說,服務雖然短短1個小時,過程中,與長輩閒話家常,不僅能獲得寶貴的人生智慧,從長輩身上還學習如何勤儉持家。

吳美子與服務的長輩雖然不是親人,卻如同親人一般,服務時間一到,長輩總是會在門口迎接,讓吳美子一點也不覺累;長輩吃得健康,每天快快樂樂,這是吳美子最大的成就感,也深感是自己最大的福分。

吳美子剛開始擔任居服員時,因家人不清楚工作性質,以及工作地點太遠,當時是有一點抗拒,她說,自己總是先將家庭打理好再出門工作,家庭、工作兼顧,且服務長輩獲得的成就感,家人有所體會,後來也獲得婆婆、丈夫的支持。

吳美子於今年5月間身體狀況出了一些問題,全身性的異位性皮膚炎,當時正值夏天,身體相當難受,持續了4個月,當時心情跌落谷底,一度想放棄工作,但長輩窩心地的關懷,以及照顧長輩時的快樂,在身體狀況好轉後,馬上又投入服務工作。

政府實施長照2.0,吳美子希望對弱勢長輩有多元性的服務,提供居服員學習管道,學習更多知能及技能,且期盼政府可以設置較多輔具,讓居服員在照顧行動不便長輩時,更加得心應手。

嘉義縣居家服務中心主任林月娥表示,熱中居服員工作的吳美子,不僅透過中心的在職訓練,自己還從網路書籍中參考服務方式,讓服務能夠不斷成長精進,因此,於102年度獲得居服員卓越服務獎項。

培力課程一拖拉庫 園藝滋潤神奇寶貝

自從105年9月晨光開始招收身心障礙培力班的大孩子,我們有兩個可愛的學員均均與德德;他們哥倆好從高中時代就是好麻吉,就這麼一路相伴來到晨光接受我們的服務。培力班的老師們為了讓這兩個寶貝發揮所長,同時保持他們的強健體魄,絞盡腦汁設計一拖拉庫的課程。

透過跟他們討論產生共識的過程中,也讓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意見。於是,噹噹噹~~利用中心週遭的土地,開發了園藝課程,透過搬運、鬆土、栽種、澆水、抓蟲的繁瑣過程,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但初期因為土壤並不肥沃,栽種幼苗不易生長,往往成果並未如預期。

但老師與孩子們並不灰心,繼續努力照顧這些得來不易的土地。

在偶然的機會下,透過晨光家長會的號召,超有愛心的家長提供了一大車肥沃的土壤供孩子們使用。讓我們培力班的孩子們可以有更多的土壤培育他們辛苦栽種的蔬菜、水果及花卉。

看著幼苗日益成長,孩子們帶著珍貴的成果與家人分享。他們臉上有的是更多地自信與滿足,我們的稱呼這兩個學員是我們的神奇寶貝,期待我們這兩個寶貝創造更多無限可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