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台灣從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了2018年,老年人口的比例會上升到14%;再過一年,台灣就將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老人占全人口的14%;令人擔憂的是,再過九年(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數的20%,成為超高齡社會(近五百萬名老人),等於每5人就有一個老人的超高齡社會。
由於目前台灣已是老年化的社會,每天無可避免會與年長者接觸,當我們談到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首先我們需要瞭解: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動作遲緩,整個生命的節奏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緩慢下來。不只走起路來緩慢,說話也是慢慢一句一句,無法再像年輕人一樣對答如流。由於反應較為遲鈍,老年人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去完成工作,也因遲純經常拿捏不住時間,尤其是必須要短時間內完成反應的行為更是如此,例如過街的時候常常會碰到紅燈止步而感到急切或不知所措。
若家中有年長者,我們建議老年人應避免在有時間壓力或過於緊湊的場合中,單獨過交通頻繁的馬路。而且應限制自己每日的活動量與範圍,不能再像年輕時那樣勇於冒險挑戰、東南西北跋涉、日夜奔波。另外在工作上,建議採需分層負責,逐步授權給後輩,自己居於督導、督促的地位。在行事上不宜過快,宜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以提高精確度來換取速度。除此以外不宜體位突然的變化,例如突然站立、搖頭、玩大風吹、蹦蹦跳跳、急忙趕火車等,因為這容易產生低血壓、骨折、心臟病發作、血壓高、腦中風等意外。 |
在生理上,由於老年人的腦血管逐漸硬化,管腔變得狹窄或梗塞,使得腦部血流減少流通,以致於腦細胞長久的缺血引發神經性脫髓鞘、神經軸消失axon loss,或gliosis而逐漸發生老人失智症。
我們建議每天或每周三天需做適量的有氧運動<心跳需要達到110-120跳/每分鐘>,每次運動以20-40分鐘內為主。
另外做有氧運動前後各十分鐘需做熱身及暖和,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需多做協調、平衡及節奏性的運動較佳。切勿過於急躁、不認輸地採取極限運動,例如慢跑、快步走、舉啞鈴、游泳、跳繩、騎自行車、羽毛球、回力球、有氧舞蹈、韻律操等。
另外,多看書不但可以溫故知新,且思想仍在運轉而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減低腦細胞退化的速度,避免發生老人失智症。除此以外,手工藝、打麻將、彈琴等刺激五官及皮膚觸覺,可使周邊神經反射到大腦中樞而促進腦血流,減少腦細胞退化的程度。
老年人的腦血管硬化了之後,對於缺少血流或缺氧狀態較為敏感,尤其下皮層<髓質層>白質的血管分佈本來就少於上皮層的灰質處,一旦天氣太悶熱,耗氧量增高,或空氣不流通,氧氣不夠之時,則因跟情緒有關聯的髓質層缺乏氧氣,會使老年人突然生氣、煩躁、激動、甚至短暫喪失定向力Disorientation,及產生急性混亂狀態。
規律緩和的運動,思考性的感官促進,流通的空氣和穩定的情緒,是老年人社會適應的基本。家人及照顧者能創造這些生活條件,有助於老年人的社會適應。(了解家中老人系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