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活動

父愛如山、爸氣十足 大溪崎頂八八代幣累點超時髦

  「父親」就像一座雄偉的山,總是無怨無悔的付出、撐起一整個家,在老婆及孩子需要依靠時,為他們擋風遮雨,是家中最重要的支柱。每年的8月8日是專屬於父親的節日,在父親節這天,您是否有向父親表達愛意和感謝呢?

  今年的大溪崎頂日照中心,以爸爸們的興趣及過往職業為發想,設計了父親節的活動,長輩們透過遊玩各種關卡來累積代幣,並從中回顧、體驗每位爸爸的職業和興趣,最終累積代幣最多的前五名與每位男性長輩,在大家的掌聲中進行頒獎,獲得精美的小禮物!

  活動過程中,每位長輩充滿了活力與精神,在「總鋪師」這關,身為關主的佩芳伯伯,親自發放了「工資」給闖關成功的長輩,每位長輩拿到後,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而身為主角之一的進祿伯伯,以前是位礦工,於是我們設計了「挖礦」的關卡,長輩們輪流於罐中抽取幣值不同的代幣,進行運氣PK賽,還有長輩抽到了大獎「一萬代幣」,是個超級幸運兒呢!

  藉由不同的關卡,大家對爸爸們輝煌的經歷有了更多的認識以外,同時也知曉爸爸們的興趣之魅力所在,長輩們之間亦不吝於鼓勵和稱讚,活動氛圍熱絡又充滿趣味性呢!


◆愛心機構

 
永大基金會贊助營養加值計畫 提高長輩自主健康維護意識

  財團法人永大社會福利基金會從去(109)年開始,即支持雙福基金會的社區獨老「營養加值計畫」,幫助這些獨居老人,可以有更穩定、更均衡的營養,維持並促進健康,得以在社區中安度生活。

  去年初次執行本計畫後,發現社區獨居老人的健康獲得提升。因此,今(110)年,本會擴大「營養加值計畫」服務的長輩數量到60位,並增加專職社工及專業營養團隊,要提供長輩更優質的服務,改善健康狀況,並增加自主健康意識。

  本會「營養加值計畫」服務的長輩,身體及經濟狀況都不太理想。因此,這些營養品,可以讓長輩有穩定的餐食與均衡的營養;再者,社工人員訪視時,會教導長輩簡單的肌力活動,讓長輩在家中隨時就可以運動,社工也會測量與紀錄長輩身體數據的變化,包含:體重、握力、

血壓、肌肉量等;除此之外,社工還會觀察記錄長輩其他的需求是否滿足,以及與自主健康意識的改變。本會與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合作,分析這些營養品對長輩身體影響程度,進而作為後續的參考;另外,由於定期致贈營養品,也增加與長輩穩定互動的機會,提高長輩對本會的信任感。

  長輩開始主動打電話到桃園辦公室分享近況。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建立了互信,長輩對於社工相關建議,不會像以往總是拒絕,轉而聆聽討論並改變部分行為,也因此提高長輩自主健康意識!

  在此,特別感謝永大基金會持續二年的支持,讓計畫得以進行並且深化與擴大,也讓本會有機會協助社區獨居老人,能有穩定健康的獨居生活。


◆社工馨語

 
從協助奶奶沐浴 看到家屬與居服員的難為

  小姐,拜託你們,我媽媽已經一年半沒有洗澡了,叫她洗都不洗,她一直說洗好了,我真的沒辦法了,為了洗澡問題、房間打掃問題,我已經跟母親爭吵很久了…,拜託妳們幫忙,好嗎?

  葉奶奶是位未經醫生確診的失智症長輩,在她的記憶中只有同住的小兒子、同住的曾孫,每天的行程,就是外出散步,返家吃兒子留在桌上的包子。家裡沒有媳婦可以協助奶奶做日常清潔,兒子也因為三班輪班,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陪伴母親。曾孫因年紀問題,無法協助葉奶奶。

  第一次見到葉奶奶時,聞到奶奶身上有些腐酸的味道,頭髮已經結塊在後腦勺,無法用梳子及洗髮精疏整開,僅能請家人拿著剪刀,一點一點的把後面的長髮剪掉;手指甲與腳趾甲已發黑、變形,身上的衣服,已好幾天沒更換,沾了不少排泄物,睡覺的房間,也因不喜他人進入,而有濃厚的異味。

  在起初的服務過程中,葉奶奶會因為抗拒洗澡,拍打居服員、辱罵居服員、趕居服員離開家中,週一到週五的洗澡服務,未必每天都能完成,僅偶爾能協助奶奶擦臉、洗手腳、儘量讓奶奶覺得舒適,希望她早日能接受居服員的協助,來完成洗澡。

  奶奶兒子其實每天都想協助洗澡,也想幫她整理房間,但奶奶是位傳統女性,也可能在她的記憶中,房間放置了很重要的物品,因此不讓旁人進入房間,也不讓任何人碰觸衣領脫衣服,甚至要為了洗澡,每次

都要兇自己的母親,他也很難過,也不希望爭吵的聲音,讓街坊鄰居聽到,讓母親接受鄰居們異樣的眼光,曾經有想讓母親去日間照顧中心,但自己的工作時間,無法配合日照的接送時間,因此無法保障白天的時間,母親會在家裡等人來接送前往日照,或是讓居服員能順利來家裡服務母親。

  現在藉由居家服務員的協助及幫忙,希望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協助奶奶沐浴,即使無法順利每天都洗澡,但至少能協助更衣、簡單洗梳,使得身體、手腳保持乾淨舒爽的樣態,藉由陪伴服務帶著奶奶活動,讓奶奶的退化進展能延緩,使用清掃服務,讓奶奶房間不要再有異味產生,使奶奶可以生活在舒適、乾淨的環境當中,藉此也能讓同住家人,彼此都能有著愉快的氛圍。

  於服務過程中,居家督導員持續的與案子、個管師討論,希望在每天僅有的1.5小時內,能儘量的完成案子與奶奶的需求,我們希望案子可以帶奶奶到醫院評估,確診失智症,請領身心障礙手冊,讓我們能轉介到失智症共照中心,期望藉由專業的人員,評估葉奶奶真正的專業照顧需求;也希望能轉介到家庭照顧者中心,減輕疏導照顧者的壓力與負擔。也希望在專業醫生的評估協助下,減緩葉奶奶退化的速度,讓案子與奶奶都能把生活品質提升回歸往常,期望家庭生活能恢復往常的歡樂與和諧。

 


◆倡導人服務

 
倡導路上同心同行 夫妻作夥將初老歲月奉獻弱勢

  當我和「老」的第一次接觸是「遠看清楚,近看模糊」,靈動的雙眼在歲月的流轉中,不再任憑自由意志的使喚,而是需要雙手的拿遠或挪近。

  當「老」再次進擊時是髮上的銀光閃閃,我不得不思考是隨潮流染髮掩飾呢?還是勇於面對真相。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公車上,眾人之前有人讓位給我,當下真希望台灣最美的風景不要發生在我身上,接二連三,讓我不得不正視「老」在自己生命中的所產生的影響力。

  是因為心理流連於青壯的歲月,想要抓住最後的尾巴吧!而不願承認身理已經不由自主地邁向初老了。現實生活中也必須不時的面對三個臨界「人瑞」級的長輩,幾乎是臥床的公公、行動不便的婆婆和年老失憶的母親,家屬經常在安置和照顧中身心俱疲,再加上媒體不斷的報導有關於「長照」的議題,這都使得我必須嚴肅看待「老」這件事。

  或許是心思意念都在神的手中,竟然在無意間看到雙福招募「倡導人」的資訊,便決定和先生同去一窺究竟。接觸之前對「倡導人」是一無所知,甚至從未聽聞過這個名詞,培訓課程結束後,才知道他和「老」這個議題的息息相關。

  「倡導人」不同於志工或是義工,經過初階八個小時的訓練後,還要面試,面試不是新鮮人求職的專利嗎?通過面試,才能取得十六個小時進階訓練的門票。整個課程的安排,從基礎的認識倡導關懷、老人身心發展到專業的抱怨處理、溝通技巧,都是由理論與實務兼俱的老師授課,讓倡導人的服務不是只有滿腔的熱血,還有一定的專業和技巧。

  初階和進階的課程結束後,只能說腦袋裡裝滿了生硬的理論和知識,後續的機構參訪和實習才讓我們有機會到現場親身體會。為了與時俱進,接案之後,還有團督與持續教育的培力課程,讓倡導人隨時掌握最新的專業資訊,最重要的是在服務過程中彼此扶持、激勵,遇到挫敗時,大家集思廣益,解決困難,如此,才有持續下去的動力!

  既是夫妻,也是倡導夥伴,彼此間有一定的默契,因此,不像其他倡導夥伴必須花時間磨合、溝通,這是我倆的優勢,在服務的分工上,先生負責交通和物資的填報、領取,我負責探訪報告和備課,擷長補短,互為幫補,少了摩擦、嫌隙,這條路上才能同心、同行。

  目前我們固定隔週去探訪兩位機構中的弱勢住民,這位姑且稱之為愛睏阿嬤吧!每次的探訪,多數的時候是處於半夢半醒之間,輕微失智、視力不佳、雙耳重聽,真是令人束手無策,但就在一次阿嬤把雙福背心上的標語「展望福利、熱誠服務」用台語正確無誤的讀出之後,才露出了曙光,此後,閱讀囝仔 冊就成了我們之間最好的活動,連機構社工都說從不知道阿嬤會讀書呢!

  曾經,我們有過短暫的失落,服務一年多了,阿嬤似乎並不認識我們,後來因為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是否認識已非重點。每次的探訪,喜歡攝影的先生都會幫阿嬤拍照,得意之作就請雙福列印出來送給阿嬤,當

阿嬤看到這張照片時,她問:「是啥郎?」我們說:「丟是妳啦!」她湊近照片仔細端詳,懷疑的說: 「是喔!哪ㄟ哈妳老!」反覆問了數次,阿嬤把照片緊緊的擁在胸前,流下淚水,此刻的我多麼希望因為一張照片能讓阿嬤重新找回自己。

  每個弱勢住民的背後都有一個悲淒的故事,機構社工說左手阿嬤入住機構前肚子餓了,沒得吃;尿布濕了,沒人換;長時間沒曬太陽,膚色慘白;欠缺營養,非常消瘦。阿嬤因為中風造成失語、無法行動、右手蜷曲變形,僅剩左手可以活動,喜的是阿嬤的頭腦仍然非常清楚,卻是有口難言,剛接觸時,防衛心很重,難以建立關係,她會用左手比畫出請妳離開的手勢,真心換絕情,真是滿地的玻璃心哪!直到有次訪視,照服員要刺激她使用僅剩的左手自行吃飯,阿嬤吃得滿臉像隻小花貓,我們看了於心不忍上前擦拭並協助餵食,阿嬤第一次露出陽光般的笑容,讓我體會到服務是要看到對方真正的需要。

  無法用口語溝通,靈機一動可以筆談啊!每次出發前的備課,我都會在紙上列出一些題目,例如:要寫報告交差的,這裡的服務人員對你好嗎? 很好 還可以 不好;促進認知的,你現在住在哪? 新竹 台北 桃園;逗她開心的,妳怎麼認識妳的老公? 自由戀愛 別人介紹,每次阿嬤都堅持自己用左手拿筆作答,在顫抖的線條中可以看見阿嬤的用心。

  現在只要我們走出機構的電梯,還在簽到時,在交誼廳中的阿嬤就會用「啊!啊!啊!」的聲音對我倆唱歡迎歌呢!

  為了讓每次的探訪發揮最大的效益,除了指定住民,我們也順道關心住民的室友,會和癌末的阿嬤寒暄幾句,走到臥床的住民前唱詩歌安慰她,有時也和其他家屬閒聊,不經意間就蒐集到一些和指定住民有關的資訊。

  倡導人除了關心指定住民的生活、權益之外,如何做一個住民與機構之間稱職的溝通橋樑,也有許多的眉眉角角要留意。通常進入機構,我習慣會先和社工或是護理師對話,瞭解住民最近的狀況,再贈送雙福募集來的物資,告訴簽收人若是指定住民用不到,可轉贈其他有需要的住民。有時難免會聽到機構抱怨拖欠費用啦!家屬不接電話,也不探視啦!我們唯一的一招就是以同理心傾聽,再帶著笑容說:「你們好辛苦喔!謝謝!」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無形中化解了倡導人與機構之間的尷尬。

  這次因為疫情的關係,倡導被迫暫停,我們只能藉著問候卡片傳遞祝福。聖經中有句:「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息」,這些散布在各機構中的弱勢住民,因著倡導人的關懷與陪伴,在面對生命中的最後一哩路時可以在身理上保持基本的生活品質,在心理上不覺得孤單。在付出的同時,獲益最大的是自己,因為我提早遇見老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