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選自雙福基金會 Podcast 節目《好事成雙》S2-29 深耕長照領域數十年,來自第一線最真實的觀察 ft. 王潔媛
欲收聽完整節目請至
Spotify
https://reurl.cc/a40DEl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jvMe6m
Youtube
https://youtu.be/Te7FiE67tqc
本集邀請到雙福外聘督導,同時也是輔大社工系的王潔媛副教授來作客。王教授自台大社工系博士班畢業以來,就一直在社會工作領域深耕;從一開始在老人服務中心、失智老人基金會擔任社工,到以督導身份傳承專業,現在回歸教職孕育莘莘學子。王教授一路上累積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透過這集節目和我們分享她的經歷和觀點。
Q:當初是什麼契機踏入社會工作領域?
就讀五專時參加服務性社團,到老人機構訪視長輩,那時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專畢業後,從事化工研發的工作不到半年,發現不是自己心之所向,比較嚮往能與人互動的工作,所以毅然決然選擇插班考社會工作科系。
畢業後如願從事社會工作,覺得如魚得水、駕輕就熟,深刻體會到老師以前跟她說的:「用人格去做工作是最好的。」在自己適合的位置上努力,就不需要勉強自己用不同的特質,做不同的工作。
Q:三十年前的老人機構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現今社會的資源、法令政策、管理都進步許多,長輩權益現在也更加受到重視。三十多年前到機構參訪時,看到長輩的水杯裡竟然有沙子;當時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跟長輩互動,知道長輩需要幫忙,自己卻無能為力,因此挫折感很強,覺得一次性志工服務能做的太有限了。
Q:現任雙福外聘督導,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針對第一線社工執行服務時,碰到的各種狀況、問題,可以有雙向的討論。另外,也參與許多評鑑、政策討論,看到不同縣市實務發展多元性,可以透過對話得到靈感啟發。更進階的目標則是,透過研究展示多年累積的服務成果,讓大家知道服務的現況、品質,以及創新怎麼做。
Q:擔任督導時印象深刻的事情?
疫情之後評鑑如火如荼,會觀察一樣的業務在不同地區、單位,為什麼差這麼多。雙福的夥伴特質是穩定,有一整個團隊在支撐。像是其他地方可能會碰到志工留不住、業務無法開展的問題、照SOP做卻沒有成效,關鍵在於社工的角色發揮程度。
偏鄉地區光交通就是問題,例如上週去宜蘭南澳評鑑,火車兩個小時一班,所以社工上下班時間很固定。另外有個真實案例,有個長輩被家屬約束在床上,四周是家裡飼養的雞,社工訪視完後建議到失智據點,但礙於不符衛生局規範的標準,讓社工陷入兩難。除了偏鄉資源不足,家屬也不知道有哪些替代方案。
這個案例也延伸出一個問題:照顧到底是誰的需求,是老人還是家屬?
Q:面對長照的難題,社區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舉桃園復興鄉為例,同一條巷子裡,巷頭是原住民據點,巷尾是家總。曾經好奇詢問:「這麼短的距離內就有兩個服務據點,會不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當地覺得這個提問很可笑,因為兩個族群的語言、食物、活動、話題都不一樣,怎麼有辦法直接合併成一個機構呢?
以政府角度來說,會希望資源做最妥善的運用,因此收案人數太少,政府提供的補助也會減少。但使用者的想法不一樣,長輩具有自主性,也有他們各自的需求,因此又形成另一個兩難。
Q:都市的據點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呢?
板橋車站有個新據點一直做不起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在那附近就有三個服務據點,長輩也很聰明會自行分配資源。A 據點餐點很好吃,所以一三五去吃那裡的便當;B 據點的復健師很會帶,所以週二就去那裡上課。而新據點因為特色尚未建立,所以無法有效吸引長輩來,面臨蠻大的競爭。
Q:您在期刊論文曾探討「社區健康促進」議題,可以多聊聊這個概念嗎?
社區健康的概念由來已久,只是過往長輩對自我管理意識沒那麼高,選擇性也沒那麼多元。「健康促進」只是個概念,怎麼落實要有多元管道和機制,必須隨著不同性別、年齡、族群有不同的操作方式。
Q:具體而言有哪些「社區健康促進」的作法?
以我畢業時接觸的萬華老人中心為例, 這是一個坐擁 500 多坪設施,舉辦各種休閒娛樂活動的地方,但經營了一年還是沒什麼長輩來。當時我跟著走上街頭,親自去邀請在地長輩來參與。印象很深刻的是,有個阿公穿著吊嘎、夾腳拖,在樹下翹腳喝茶,我們邀請他來老人中心,並建議換個稍微正是一點的衣服,結果阿公就說不想去了。後來才發現這是根深蒂固的在地文化,跟老人中心的調性不符,只好再向外拓展客群,有時候只差一、兩條街,風土民情卻大不相同。
Q:在執行「社區健康促進」時,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曾經去評鑑一個據點,詢問奶奶的心得收穫,奶奶不假思索回答:「我變漂亮了!」長輩的反應很真實,也讓我很震驚。要做健康促進,一個人的限制很多,在集體式環境中,有同儕的交流,可以讓長輩更有意識,也更有動力做出改變,彼此也會互相照顧。到頭來,其實社工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觸媒和環境。
Q:對於雙福健身房計畫,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觀察?
一般長輩就算家裡旁邊就是健身房,可能也不太會去使用,雙福看到了資源的缺口,透過企業的連結,從小規模開始試辦。一來,讓長輩感受到這是專屬的資源;二來,有完整專業團隊在引導,可以改變長輩的生命經驗和習慣,發展出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Q:您認為社工在高齡社會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Double Bliss Welfare And Charity Foundation
Copyright 2019.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106001台北市大安區杭州南路二段15號5樓
電話:02-23922993
傳真: 02-33932443
劃撥帳號:31487646
戶名: 雙福基金會